随着今年初以来深圳那波疫情的结束,深圳的经济不断复苏,企业活力重现,招聘在不断加码,人才依旧不断涌入...
近日,广东揭阳民警到辖区某住宅小区查验物流场所时,遇到一名年轻女子在街头正与人视频通话。发现有警...
(抗击新冠肺炎)四川新增本土“5+4” 均在广安 中新网成都5月25日电 (记者 王鹏)四川省卫健委25日通报...
非全日制研究生为何不能纳入人才补贴政策范围?近日,山东省青岛市、福建省厦门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地...
▲在新时代改革洪流中,VIMC顺势而为,与多地建立合作,探索区域一体化共享“上海模式”的发展道路。
(相关资料图)
邹海东,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现任中华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中华眼科分会青委副主委,上海眼科学会副主委。其领衔完成的“致盲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曾入选上海卫生医疗改革发展20件事。去年起,他兼任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会长。以下是有关眼病防治“上海模式”访谈实录。
Q:邹院长,您既是眼病诊治领域“一把刀”,又是公共卫生管理专家。我们想知道,从事眼防公共卫生与致力于专科诊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两者具有关联,但发展方向不同。眼病诊治,是为解决患者遇到的各种疾病,它是朝着为老百姓治愈疑难杂症,完成高难度手术等方向发力的。而眼健康公共卫生事业,着眼于疾病预防,通过研究和干预群体行为,将可能导致大面积发生的危险“病因”剿灭在萌芽状态。前者需要纵深钻研,不断攻克尖端技术;后者需要宏阔视野,时时专注于观察、研究全社会层面的健康动静和卫生状态。身为一名医生,如果满足于成为手术台上的“一把刀”是不够的。我从2011年开始涉足眼病防治,在这之前,我从自己主攻的科研项目上已经切实体会到,中国眼病防控不能仅仅着眼于后期的治疗,必须将触角伸向早期。而以人群为基础、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早期筛查及术前干预,是对传统医疗服务的一大突破,是实践中总结出的“上海经验”和“中国经验”,其造福于人类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后期手术。
Q:眼病防治的“上海模式”究竟包含哪些内涵?哪些值得向兄弟省市推广?
A:所谓“上海模式”,是指上海在眼病防治领域的思想、路径、做法、经验等等。内涵丰富,但九九归一,最重要一点是构建了健康促进共同体,将学校、社区等有效衔接,发动全社会共同关注。我们通过创建全国眼科领域唯一的临床诊治和公共卫生防治紧密结合的转化型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上海市人群眼病防治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促使实现上海市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连续7年全国第一,构建了国内首个省级糖尿病眼病综合防治体系,将上海眼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率降至了全国最低等等。从全国范围看,社区眼科医生力量都非常薄弱,年龄结构也偏老,如何将眼病预防落实在“未病”阶段呢?“上海模式”核心之一是运用AI赋能,让VIMC造福老百姓,打通预防与治疗,这在其他省市都可以复制的。
Q:您刚才提到“上海市人群眼病防治的研究和实践”,这里所说的人群主要指哪些人?这些“人群”可能存在哪些致盲性隐患?
A:上海市人群眼病防治主要服务于“一老一少”两大群体。所谓“一老”,主要是指退休人群。早在1998年,我就开展社区老人眼健康筛查项目,为长宁区北新泾社区4万多名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并对其中约7000名眼病高危老年人的眼健康进行“摸底”、逐一建立档案,并着手在人群里开展流行病学研究,探寻影响老年人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因素。这一项目历时10年,经流行病研究明确揭示,眼底病已取代白内障成为当今致盲的主要原因。2014年,我们开展“眼病社区数字化建档-互联网传输-定点医院读片-社区转诊-分级治疗-社区康复”的健康管理模式项目。翌年,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支持下,这一科研成果得以广泛推广,几乎覆盖了大部分城区。所谓“一少”,是指青少年孩童。我们研究发现,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以及户外运动的缺失,导致这一人群近视现象日益严重。针对于此,我们创建了国内首个医教融合青少年眼病防治平台,建立起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数据库。截至目前,已覆盖本市近300万儿童青少年,筛查达700余万次。
Q:上海贴合社会实际开展治疗前的“有效干预”。实际效果能否举例介绍?
A:实例蛮多。2014年全国组织了九省一市人群眼病调查,上海的数据之优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平均水准;上海眼病防治方面不少学科成为国家发展重点,成果被采用和推广。2017年,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被吸收为国际防盲协会(IAPB)常务理事单位,这在中国是唯一入选的一家,象征了眼病防治的专业高度。尤其VIMC,充分运用智能化、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眼健康筛查、数据采集、分级诊治等,将“预防、医疗、研究、教育”等多方连接,在专家与大众之间实现“贯通”,根本上造福于民众。
Q:说到VIMC,在长三角第二届眼健康峰会上作了全球首发。VIMC的深层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VIMC走向长三角地区腹地,您有怎样的设想?
A:VIMC的背后,是一整套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视觉健康管理服务流程再造。通过连接居民眼健康电子档案和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破除了眼病预防和治疗之间的信息壁垒,根据需求实现居民视觉健康信息在机构间共享和更新,从而改善居民视觉健康自我管理水平,实现全周期随访管理。其关键词可以概括为:精准筛查、分类管理、提前预判、及时干预。
对于VIMC走向长三角地区腹地,这是顺应发展趋势。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健康中国”都被列入国家战略。面对新时代“赶考”,我们发起创建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就是着眼于区域公共视觉健康发展的需要,整合产、学、研、医、媒、商、资等多方资源,通过构筑科技创新中心、规范化培训中心、产业赋能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健康促进与公益项目推广中心和智慧大数据平台等“五中心一平台”,逐步实现信息连接、服务连接和产业连接。而推广使用VIMC,是一体化发展的很好抓手。
Q:长三角以及其他地区一体化享受VIMC的难点或关键点在哪里?
A:VIMC是个好东西,实现了全智能化,人们刷卡就能受检,所拍摄图片非常精准,价格也不贵,一旦推广开来,最大的受益者是基层百姓。至于能在多大范围去做推广,关键在于当地政府的重视。VIMC的功用在于数据。而上海经验是:依靠摆放在社区、楼宇等地的VIMC所测得数据不属于某家医院或某家公司,而属于政府机构。掌握这些数据并实现预防和治疗贯通,其作用是非常广泛,不仅使医院迎来精准服务对象,而且VIMC复合性功能对医疗机构开展横向诊疗以及“共病”管理都非常给力。而我们,将脚踏实地致力于做大长三角朋友圈,将视觉健康领域产、学、研、医、媒、商、资等多方资源形成互惠互利的新型竞合关系,通过“五中心一平台”,不仅促进和推动区域逐步实现信息连接、服务连接和产业连接,也努力将长三角眼健康一体化发展引向新征程,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作用和活力有效释放。
Q:上海应用信息化技术,还开发了哪些眼病防治的“好东西”?
A:挺多。譬如,针对青少年过度使用眼睛导致近视的情况,我们为全市小朋友创建了屈光发育档案,它也作了多方连接,包括学校和家长,都可以随时上线了解孩子眼健康状况。我们研发了一种电子腕表,在校孩子佩戴后“户外活动”是否达标随时监测,也能一目了然。我们还发明了一种小小机器人,很可爱,摆放在家里书桌上可以监测到青少年坐姿、握笔距离、看书时长等,信息也会即时上传至全市的健康云APP“明眸”上面。信息化技术无论在学校、家庭、社区都得以广泛应用。这些成果也是可以让全国各地分享的。
作者:萧丁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